在福州民间信仰中,尚书庙最为知名,庙里供奉着“水部尚书”——陈文龙。旱地民众常将本民族英雄人物作为崇拜神供奉,供后人膜拜。而倘若得到皇帝的加封,更是香火鼎盛。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mp/readtemplate?t=pages/video_player_tmpl&action=mpvideo&auto=0&vid=wxv_1918976207577006087
陈文龙(1232~1276年),福建兴化(今福建莆田)人,抗元名将,民族英雄。宋度宗咸淳四年(1268年)中状元。陈文龙深受南宋朝廷器重,出任多个重要职位。元军南下,在各地守将纷纷投降的背景下,招降使者两次至兴化劝降文龙,均被其焚书斩杀。被捕后,押送杭州途中开始绝食,经杭州谒拜岳飞庙时,气绝身亡,葬于杭州西湖智果寺旁。明朝诏封文龙为福州府城隍,福州人称文龙为“尚书公”。
斗垒孤危势不支,书生守志定难移。
自经沟渎非吾事,臣死封疆是此时。
须信累囚堪衅鼓,未闻烈士竖降旗。
一门百指沦胥尽,唯有丹衷天地知。
在福州万寿尚书庙里,清嘉庆题赐“朝宗利剂”的匾额,道光帝也亲手御笔题赐“保国佑民”。清道光三十年(1850年),民族英雄林则徐到福州“尚书庙”祭祀陈文龙时,写下了
节镇守乡邦,纵景炎残局难支,一代忠贞垂史传;英灵昭海澨,与信国隆名并峙,十洲清晏仗神庥。
其中“与信国隆名并峙”的“信国”指的是南宋“文学家、抗元名将”文天祥,文天祥被封为“信国公”。
同为南宋“状元郎、抗元名将、宁死不降、从容就义”的历史人物,文天祥或许因为写下《过零丁洋》中的那句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容易朗朗上口而名闻后世,成为知名人物。但林则徐却高度评价陈文龙,称之为“与文天祥齐名”。
明清时期,历朝皇帝都委派新科状元率册封团赴琉球(今冲绳)、台湾册封当地官员。册封团为祈求平安在海上行船平安,将陈文龙雕像摆于船中,供时时祭拜。
明初,朝廷下令访求民间应祀神祇,“凡有功国家及惠爱在民者,着于祀典,令有司岁时致祭。”在上报的名单中,朱元璋特别重视南宋这两位“抗元名将”——文天祥和陈文龙。于是,在福州境内建有“历代奉旨祀典”陈文龙庙十余座。
其实,陈文龙既不是福州籍人士(今天的莆田籍),也无安葬于福州。那么,陈文龙为何却成为福州民间最大的信俗?在福州地区现存的尚书庙中,福州阳岐村的尚书祖庙建造年代最久远。据传,当年阳岐村民在乌龙江边捡到陈文龙遗落的官袍,便自发集资在兴化古道边建庙。明天启七年(1627年),当地村民及部分居住在福州的莆仙籍商贾,出于对民族英雄陈文龙的敬仰,将原庙宇移至阳岐村凤鸣山下。庙建成后,历经沧桑,几度重修。庙前空坪上至今保存了几方古代残碑,分别记载了清乾隆四十六年(1782年)、嘉庆九年(1804年)、道光二十年(1840年)、咸丰九年(1859年)和光绪十年(1884年)五次重修的情况。其中乾隆碑刻载:“祖殿水部尚书三次敕封,加封镇海王”。所以福州百姓都称陈文龙庙为“尚书庙”,陈文龙为“尚书公”。福州市区的其他几座尚书庙均由此分香,阳岐尚书庙也被称作“尚书祖庙”。
1919年,出生于阳岐的教育家、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严复发起一次重修募捐活动,他亲自撰写《重建尚书祖庙募缘启事》,当时的福建督军李厚基、省长萨镇冰、前清福州知府叶大庄等都有善捐。严复为祖庙题写镌刻了3副石柱联,其中大殿正门的草书联为“十万家饭美鱼香,惟神之助;百余乡风清魔伏,为民所依。”他还赋诗“天水亡来六百年,精灵犹得接前贤。而今庙貌重新了,帐里英风总肃然。”表达了对陈文龙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的景仰之情。
“水部尚书”一职最早敕封的是明永乐六年(1409年),朝廷册封陈文龙为“水部尚书”,能保佑航运、渔民平安;清乾隆四十六年(1782年)皇帝加封陈文龙为“镇海王”。
我们知道,隋唐时期设立“三省制”,其中“中书省”下设“六部”,明朝废“中书省”,六部各设尚书一位,直接归皇帝掌管。
但,笔者查遍了整个明朝史,在“六部”中并不存在“水部”的机构。
由此可见,皇帝敕封的“水部”是虚职,只是“专供”民间祭祀的一方神祗。福建地处沿海,官民常出海,为保一方平安,特设了一尊专司“海上保护神”——“水部尚书”。明清两代,朝廷三次敕封陈文龙为“水部尚书”,加封“镇海王”。